原標題:疫情中的慢淋患者,實現規范化診療把握三大抓手
作者:姬薇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ê喎Q“慢淋”) 是一種惰性淋巴瘤,也是一種慢性血液病,因其存在復發和轉移的風險,患者須配合治療方案長期甚至終生服藥。
目前,我國慢淋發病率約為0.18/10萬,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快,以及公眾健康意識的提高,慢淋在我國的發病率正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侯健教授表示:“盡管隨著診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創新藥的推出,患者的生存質量有了較大的改善。然而,淋巴瘤自身的復雜性和難治性,導致‘長期規范治療’以及‘提升患者生存質量’成為淋巴瘤領域亟待解決的核心課題!倍S著全國多地疫情爆發,由此可能發生的門診停擺、醫療資源緊張等問題,使得“長期規范治療”的推進難度進一步加大。
侯健教授介紹,目前在臨床上治療淋巴瘤的常見方法有放射治療、化學治療、靶向治療、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治療等,其中靶向治療在最近幾年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新冠疫情以來,接受包括伊布替尼在內的BTK抑制劑為代表的口服靶向藥物,采用無化療方案,是疫情期間更多使用的治療方式,也是未來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淋巴瘤患者治療的一個新的有效選擇,這將有助于加速開啟淋巴瘤治療的無化療時代。
侯健教授提醒,患者可以考慮通過醫院官網等渠道與醫生聯系,實現一定條件下的在線診療。未來,在線診療很可能會對復診的淋巴瘤患者帶來更便利的更安全的解決方案,更多淋巴瘤患者可能將獲益于在線復診、線上處方,郵寄藥品等的一站式的新型診療方式。
綜合來看,侯健教授認為,對于惰性淋巴瘤患者,疫情當下,定期與主治醫生線上咨詢或線下復診,通過口服藥等創新治療方式堅持治療,配合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實現這三點,像慢淋這類惰性淋巴瘤患者可以實現很好的預后和生活質量。